自京都會議至沙姆沙伊赫峰會,經過數十年的承諾與年度磋商,全球氣溫仍在持續(xù)上升。各國政府和大型企業(yè)面臨的壓力前所未有——必須采取切實行動,而非停留在口頭承諾。
因此,本屆會議致力于推動戰(zhàn)略性轉型。與會代表將審議各國氣候計劃,推進實現每年1.3萬億美元的氣候融資目標,采取新措施支持各國適應氣候變化,并加快實現向清潔經濟的“公正轉型”。
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被視為關鍵的轉折點——全球團結正面臨現實考驗。峰會于周一在貝倫開幕,但背景令人警醒:科學界指出,全球氣溫正朝著暫時突破《巴黎協(xié)定》設定的1.5℃升溫上限的方向發(fā)展。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領導人峰會上表示:“談判的時代已經結束?,F在是落實、落實、再落實的時候?!?/div>
作為主席國,巴西將圍繞30項關鍵目標推進本屆會議的行動議程,每一項目標均由負責擴大解決方案規(guī)模的“啟動小組”牽頭落實。
這一行動議程被稱為“mutir?o”——一個意為“集體任務”的土著民族詞匯——體現了巴西強調土著人民領導力與參與度的努力。
巴西政府表示,希望從土著人社區(qū)到商界領袖,各方共同履行既有氣候承諾。
轉型融資
本次行動議程以自愿承諾為基礎而非法律約束,但所需變革規(guī)模巨大:到2035年,每年至少需要1.3萬億美元的氣候投資。
科學家警告,若不采取緊急措施,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可能升高2.3至2.8℃,使大片區(qū)域因洪水、極端高溫與生態(tài)系統(tǒng)崩潰而難以居住。
貝倫會議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巴庫至貝倫1.3萬億美元路線圖報告》,由第29屆氣候變化大會和第30屆氣候變化大會主席國共同制定。報告提出五項資源動員優(yōu)先方向,包括:充實六項多邊氣候基金;加強對污染活動征稅的國際合作;以及將主權債務轉化為氣候投資——該舉措有望為發(fā)展中國家釋放高達1000億美元資金。
報告同時呼吁拆除諸如投資條約相關條款等障礙,這些條款允許企業(yè)就氣候
政策起訴政府。已有349起相關糾紛導致各國政府損失830億美元。
第30屆氣候變化大會議程還包含哪些內容?
貝倫會議另一項重點是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各國闡述其減排目標和具體措施的國家氣候方案。要將升溫限制在1.5℃以內,全球排放量必須在2030年前減少60%;但現有國家自主貢獻僅能實現約10%的減排。
截至9月底,《巴黎協(xié)定》196個締約方中僅64個提交了國家自主貢獻更新版。在六月份于德國舉行的籌備會上,多國強調必須在第30屆氣候變化大會上彌合這一雄心差距。
與會代表預計還將批準100項全球指標,用以追蹤適應進展,使各國成果更具可量化性與可比性。
目前已有172個國家至少制定了一項適應政策或計劃,但其中36項已過時。新指標有望推動出臺更透明、更有效的政策。
隨著地球升溫速度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適應已成為氣候行動的重要支柱。但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警告,適應資金必須在2035年前增長12倍,才能滿足發(fā)展中國家的需求。
第30屆氣候變化大會還將推進“公正轉型工作計劃”,確保氣候行動不致加劇不平等。民間團體呼吁建立“貝倫行動機制”,以協(xié)調公正轉型工作,并為最脆弱國家擴大技術和融資渠道。
會議為何至關重要?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仍是全球應對氣候危機的核心平臺。會議通過共識機制推動減緩、適應與資金安排等方面的國際合作。
多年來,締約方會議促成多項里程碑式成果。2015年《巴黎協(xié)定》確立了將全球升溫控制在“遠低于2℃”、并努力限制在1.5℃以內的目標。
在迪拜舉行的第28屆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同意“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并承諾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提升三倍。去年在巴庫舉行的第29屆氣候變化大會將發(fā)展中國家年度氣候資金目標從1000億美元提升至3000億美元,并制定了逐步增至1.3萬億美元的路線圖。
總體來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三十年來建立的法律框架已有效避免本世紀末全球升溫達4℃的最壞預測。
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于11月10日(周一)開幕,持續(xù)至11月21日(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