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
電力需求快速增長,但清潔能源發(fā)電的增長首次使該國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出現下降。
Carbon Brief的最新分析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的
碳排放量同比下降了1.6%,過去12個月則下降了1%。
新增風電、太陽能和核電的裝機容量所帶來的出力,足以應對電力需求激增,從而削減燃煤發(fā)電量;而此前的排放下降則主要被歸因于經濟增長放緩。
這項基于官方數據和商業(yè)數據的分析顯示,中國的碳排放量一年多來一直保持穩(wěn)定或下降。
不過,該排放量僅比最近的峰值低1%,這意味著只要出現短期反彈,中國的碳排放就可能創(chuàng)下新高。
其他主要發(fā)現包括:
清潔能源發(fā)電增長速度已經超過當前及長期電力需求增長平均值,從而壓低了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截至2025年3月的12個月內,電力行業(yè)的碳排放同比下降了2%。
若這一趨勢得以保持,意味著中國電力行業(yè)排放可能已達峰并開始持續(xù)下降。
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發(fā)動的“貿易戰(zhàn)”促使中國更加努力將經濟重心從出口轉向內需。
新出臺的可再生能源電價
政策催生了“搶裝潮”,企業(yè)爭相在政策實施前完成項目建設。
如果中國要實現在《巴黎協(xié)定》下承諾的2030年排放目標,仍面臨日益擴大的差距需要彌補。
如果這種因清潔能源增長而帶來的電力行業(yè)碳排放下降趨勢得以延續(xù),可能預示著Carbon Brief此前在分析中預測的結構性排放下降的開始。
電力行業(yè)碳排放下降的趨勢很可能在2025年繼續(xù)。
然而,未來的走勢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中國即將于明年公布的下一份五年規(guī)劃中所設定的清潔能源與
減排目標,以及中國對特朗普政府敵對貿易政策的應對策略。
中國碳排放因清潔能源而下降
過去十年來,盡管中國化石燃料和
水泥行業(yè)的碳排放量有高低起伏,但總體上升了20%。
最新數據顯示,該排放量可能已經接近達峰以及趨穩(wěn),甚至正步入結構性下降的階段。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的碳排放量已經連續(xù)一年多呈現穩(wěn)定或下降趨勢,如下圖所示。
不過,由于該排放量僅比最近的峰值低1%,這意味著其仍有可能在短期內反彈并創(chuàng)下新高。
因此,中國未來的碳排放走向尚未確定,這取決于各經濟部門的趨勢,以及中國對特朗普關稅政策的應對方式。
電力行業(yè)排放下降,其它行業(yè)卻現反彈
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碳排放的下降主要源于電力行業(yè)排放下降了5.8%。盡管整體電力需求增長了2.5%,但火電(主要是燃煤和燃氣發(fā)電)卻減少了4.7%。
由于大量新建風電、太陽能和核電裝機投入運行,發(fā)電量的增長足以彌補需求的增長。水電發(fā)電量也有所上升,雖然其受季節(jié)因素影響,但同樣對化石能源的替代發(fā)揮了作用。
電力行業(yè)碳排放降幅超過化石能源發(fā)電量降幅,因為生物質和天然氣的占比上升,同時燃煤電廠的平均能效也有所提升。
具體而言,燃煤電廠度電煤耗平均下降了0.9%。
下圖底部顯示了第一季度電力行業(yè)煤炭使用造成的碳排放量減少情況,該數據低于其他行業(yè)的碳排放量變化。
而在電力行業(yè)之外,碳排放量增長了3.5%,其中以金屬和
化工行業(yè)的煤炭使用增幅最大。
煤制化工產業(yè)正在快速擴張,背后的推動力包括對進口油氣依賴的擔憂。2025年第一季度,由于煤價走低而油價偏高,該產業(yè)的經濟性更具吸引力。
粗鋼產量同比增長了0.6%,金屬制品增長6%,
有色金屬產量增長2%。這些增長主要集中在3月份,企業(yè)趕在關稅生效前集中出口,帶動金屬需求激增,而高產出一直持續(xù)到4月。
房地產開工量同比下降24%,新房銷售下降3%,反映出建筑行業(yè)對水泥、鋼材和
玻璃的需求持續(xù)疲軟。
相比之下,汽車和機械制造的經濟產出分別增長了12%和13%,表明對金屬的需求正在上升。
水泥產量同比下降1.4%,降幅低于往年,可能是由于氣溫偏高使得依賴天氣的施工活動提前啟動。
由于燃氣發(fā)電裝機容量增長14%,盡管燃氣發(fā)電的平均利用率下降,但電力行業(yè)的天然氣消費量估計增長了6%。但在其他行業(yè),天然氣消費減少,總體上抵消了電力行業(yè)天然氣需求量的增長。
石油制品消費略有上升,如圖中最上方所示。由于天氣偏暖,依賴天氣的施工和農業(yè)活動與往年相比提前開工。
然而,從結構性角度來看,汽車電動化和貨運行業(yè)改用液化天然氣,預示著石油需求將持續(xù)走低。
中國是否已經碳達峰?
在2025年第一季度排放量同比下降1.6%之際,中國的碳排放自2024年3月以來已連續(xù)一年多保持平穩(wěn)或下降態(tài)勢。
然而,截至2025年3月底的12個月內,排放量僅比近期峰值下降了1%,這意味著只要出現短期反彈,排放量就可能再創(chuàng)新高。
繼一季度大幅下降后,電力行業(yè)過去12個月的排放量同比也出現下滑。
在過去40年里,這種情況曾經發(fā)生過四次——分別是在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22年。但此次下降首次主要得益于清潔能源發(fā)電的增長。
2025年一季度清潔能源發(fā)電增速不僅超過整體用電需求增長,也高于過去15年電力需求的平均增長,如上圖虛線所示。
此外,過去六個月水電發(fā)電量同比保持穩(wěn)定,這意味著這輪清潔能源的增長是由太陽能、風能和核電裝機容量的增長所推動的,而非水電的逐年波動所致。
除發(fā)電行業(yè)外,2024年12月到2025年3月期間,各行業(yè)碳排放均有所下降,但煤化工是個例外。
要使中國整體碳排放量達峰并開始下降,各下降行業(yè)的減排總量需超過仍在增長行業(yè)的排放增量。
電力和化工以外的煤炭使用量與水泥行業(yè)同時達峰,但此后一直在反彈,目前已接近之前的峰值水平。
中國煤炭工業(yè)協(xié)會預計,
鋼鐵和
建材行業(yè)的煤炭使用量將下降,而化工行業(yè)的煤炭消費量將繼續(xù)增長。
對煤炭未來需求增長的預期主要集中在化工行業(yè),這也代表著煤炭從單純的燃料向燃料和原料雙重角色的轉變。
該協(xié)會還認為,燃煤發(fā)電將至少在短期內恢復增長,但他們已將2025年的預測下調,與2024年底的展望相比有所保守。
“關稅戰(zhàn)”可能影響了預期。有分析指出,如果中國GDP因關稅下降0.5到1個百分點,可能導致主要用于發(fā)電站的燃煤需求也出現類似的下降。
疫情后經濟反彈到2024年3月結束,石油產品的消費量自此下降,較峰值減少了2%。盡管化工和
航空領域的需求在上升,但由于
交通運輸領域電氣化趨勢增強,預計其長期仍呈下降趨勢。
天然氣的使用量近幾個月有所下降,但總體趨勢仍可能保持上升。
下表列出了每個行業(yè)在12 個月周期內的最高排放量,以及自最新峰值以來的減排量。
除了水泥生產之外,其他行業(yè)目前還不能明確判斷是否已達排放峰值。然而,有跡象表明,其他行業(yè)的峰值也可能已經過去。
誠然,對于石油產品消費和鋼鐵生產而言,行業(yè)預測表明未來排放趨勢可能會下降。
對于電力行業(yè)而言,只要新增清潔能源裝機容量維持在當前或更高水平,就有望帶來結構性的排放峰值——因為清潔能源的增長足以覆蓋新增的電力需求。
這些行業(yè)碳排放量合計占全國八成以上。若這些行業(yè)均進入結構性下降階段,那么中國碳排放總量很可能將開啟持續(xù)下降通道。
中國推動內需應對美國關稅
特朗普政府實施的史無前例的貿易關稅政策,以及中國的反制措施,將影響今年及未來中國的經濟和碳排放前景。
關稅措施實施后,首當其沖的是中國沿海出口大省的工廠減產,從而導致排放下降,同時也可能波及投資和消費支出。
但因雙方隨后達成90天休戰(zhàn)協(xié)議,反而刺激美國訂單短期內激增,以彌補短暫的貿易放緩,并在休戰(zhàn)結束前囤積商品。
中國對關稅的反應主要集中在通過刺激措施抵消其經濟影響。
雖然暫時的休戰(zhàn)會降低出臺刺激政策的緊迫性,但當前美國對中國的平均關稅稅率仍高達40%,遠高于特朗普上臺前的水平,因此中國領導層也很可能在為未來再次加征關稅做好準備。
中國的重點將是為那些原本出口至美國的產品開拓國內
市場。這一轉向或將助力中國實現長期以來所希望推動的經濟向消費驅動型增長轉型,而成功實現經濟再平衡,有望帶來更低能耗的經濟增長。
中國的應對措施還包括加大對“新質生產力”的重視,該概念強調新興科技的發(fā)展。
這一概念涵蓋了清潔能源產業(yè),該產業(yè)如今已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引擎,因此難以在刺激計劃中被忽視。
中國發(fā)改委最新公布的低碳示范項目清單,明確了清潔能源投資的重點方向。綠氫、儲能、“虛擬電廠”以及基于氫能的工業(yè)脫碳是新的增長領域。
從碳排放角度來看,中國對特朗普關稅的反應最關鍵的
問題在于:針對這些優(yōu)先領域(包括新興的低碳領域及其他清潔能源產業(yè))的刺激措施,是否足夠有力。
新風光電價政策加劇不確定性
中國碳排放面臨的另一個不確定性來源,是即將于今年6月生效的新可再生能源電力電價政策。
新政策取消了與煤電價格掛鉤的價格保障機制,要求新的風電和太陽能發(fā)電項目與購電方直接簽訂電力合同。這可能導致新建風電和太陽能發(fā)電項目的售電價格下降。
不過,政策也為滿足中央政府能源目標所需的新增裝機容量提供了更有利的價格機制——“差價結算”。
該政策的直接影響可能是大量項目爭相在6月前完成投產,以確保能夠按現行政策享有機制電價。
其效果已經體現在最新數據中:僅 3 月份中國就增加了 23 吉瓦 (GW) 的太陽能和13GW的風能,比該月之前的新增太陽能和新增風能的最高記錄高出80%和110%。
下圖根據不同的預測顯示,預計2025年和2026年新增清潔能源發(fā)電量仍將高于去年創(chuàng)紀錄的水平。
然而,這一政策也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一些行業(yè),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將經歷上半年裝機量的激增而下半年放緩的艱難時期。
不確定性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地方如何執(zhí)行這一政策,因為省級政府擁有相當大的回旋余地??紤]到清潔能源對許多省份經濟的重要性,預計地方政府會力求以盡量不擾亂行業(yè)的方式來落實政策。
第二個不確定性來自中央政府的能源目標。新電價政策將更優(yōu)惠的價格與中央政府的能源目標掛鉤。而在過去幾年中,清潔能源增長遠遠超過了官方設定的目標。
這凸顯了即將出臺的“十四五”規(guī)劃中能源目標的關鍵作用。國家能源局設定的目標是“年均新增2億千瓦(200吉瓦)以上新能源的合理消納利用”,這一數字遠低于去年實際新增的360吉瓦。
當然,電價政策的最終效果也取決于市場環(huán)境。當前中國煤電項目仍在快速上馬,存在產能過剩風險。
中國與巴黎承諾之間的差距擴大
中國風電光伏發(fā)展面臨的不確定性,也對該國履行《巴黎協(xié)定》下的國際氣候承諾帶來影響。
2020-2023年
碳強度(即單位經濟產出的排放量)下降進度明顯滯后,中國已經明顯偏離實現其2030年碳強度承諾的路徑,幾乎可以肯定將無法實現2025年的階段性目標。2024年中國的碳強度下降了3.4%,未達到實現2025年和2030年目標所需的改善速度。
2025年政府工作計劃中并未設定碳強度目標,僅包含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幅超過3%(不包括原材料消耗)的目標。
這可以間接反映碳強度的改善幅度。2024年,中國的碳強度下降了3.4%,而化石能源使用強度下降了3.8%。如果2025年兩者之間的比例相似,那么碳強度可能只能下降大約2.5%。在這種情況下,如果GDP增長達到5%的目標,碳排放量仍可能上升超過2%。
政府工作計劃中沒有設定碳強度目標,也沒有特別強調碳強度的下降,顯示出當局當前并未將實現這一目標作為優(yōu)先事項。
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了“雙碳”目標,即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
然而,按照這些目標,2030年前碳排放仍可繼續(xù)增長。這意味著到該年度,絕對排放量可能在2024年的水平上大幅增加。因此,即便“雙碳”目標得以實現,也不能確保中國當前最核心的國際氣候承諾——2030年碳強度目標——能夠兌現。
即便今年碳排放有所下降,未來五年也需要大幅加快碳強度改善步伐,才能兌現中國2030年《巴黎協(xié)定》承諾。
如果中國仍然致力于兌現2030年承諾,那么該過程就需要體現在下一個五年規(guī)劃設定的目標中。
2025年及未來展望
過去12個月可能標志著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清潔能源的增長首次超過電力需求增長,并在電力領域取代了化石燃料的使用。
盡管新的電價政策帶來了一定的不確定性,但預計2025年仍將迎來創(chuàng)紀錄的清潔能源新增裝機容量,這表明這種趨勢將在今年持續(xù)。
中國碳排放的未來長期走勢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即將出臺的五年規(guī)劃中設定的目標,以及
北京應對美國關稅和其他經濟壓力所采取的政策。
從短期看,美國加征關稅將抑制能源需求增長和排放水平。為抵消特朗普關稅影響而制定的經濟政策,很可能會進一步推動清潔能源產業(yè)的發(fā)展,并可能促使經濟重心轉向國內消費,這意味著能源消費的增長將相對于GDP增長更少。
但另一方面,中國此前的經濟刺激措施往往伴隨著排放的急劇上升。中國若想轉向消費和新技術驅動的刺激政策,而非高碳排的基建重工業(yè),就必須突破傳統(tǒng)發(fā)展模式。
電力行業(yè)的排放是否已經達峰,將取決于清潔能源供應增長與總體電力需求增長之間的競賽。
按行業(yè)來看,除了電力行業(yè),建筑材料、鋼鐵以及石油制品消費等領域的排放也可能已經達峰。
這些行業(yè)合計占中國與化石燃料相關碳排放的80%以上。然而,在所有這些行業(yè)中,都存在短期反彈的可能和不確定性。
目前仍有較大排放增長潛力的行業(yè)是煤化工。美國加征關稅后國際油價的下跌將削弱該行業(yè)的盈利能力,可能導致即便新增產能增加,其工廠利用率也將下降。中國對自美國進口
石化產品征收的報復性關稅本可能本可能使煤化工行業(yè)受益,但這些關稅據報已被豁免。
總體而言,這些因素可能推動中國未來五年排放持續(xù)下降,并有望在未來五年內實現大幅絕對減排。
然而,若政策出現轉向,也同樣可能導致碳排放在通往2030年的過程中繼續(xù)上升。